別只看營收報表!餐廳成長要掌握的關鍵數據大解析
餐廳成長不能只看營收報表,更要懂得分析數據與顧客行為。從 Google 評論、社群聲量到高峰時段分流,再到新客回流與菜單設計,這些都是提升營收的關鍵指標。學會看懂數據,你不只是追數字,而是能主動創造營收成長。

來自 Oddle 創辦人兼執行長 Jonathan Lim 的一封信
POS 系統只會告訴你今天賺了多少,
卻不會告訴你——為什麼會賺這些錢。
大部分餐廳都在看營收,但很少人真正理解,這些數字背後要傳達什麼。
所以當老闆問我:「我要怎麼提升營收?」
我不會直接給一個小技巧
而是會反問一句:「你知道哪些數據是值得注意的嗎?」
因為成長,不是靠蠻幹,而是先把方向看清楚。
餐廳要注意的兩種「重點」
每間餐廳都有兩種關鍵資訊:
- 顧客在進門前就會看到的東西
- 老闆應該在後台觀察的數據
1. 顧客還沒吃到東西前,早就下了決定
第一印象不是客人走進店才開始,
而是他們在 Google 地圖、外送平台、或 Instagram 上就已經做出選擇。
這些就是影響「要不要給你一次機會」的關鍵。
💬 Google Maps 不只是導航
顧客在看到你的餐點之前,先看到的就是星等評價。
而且他們一定會比較,這就是所謂的「曝光考驗」。
排名高、評論多的餐廳,就更容易被選上。
顧客不會滑到第二頁,他們只會選「看起來熱門、可信任」的店。
殘酷的現實是:顧客不會因為你是新餐廳就對你更寬容。
該怎麼做:
- 搜尋你的料理類別,看看在附近 2 公里內,你跟誰在競爭?
- 目標是衝到 800-1,000 則 Google 評論,這是多數人會認為「成熟餐廳」的門檻。
- 如果一間餐廳每月有 6,000–10,000 人次,就能平均每天蒐集 10 則評論,3–4 個月就能達標。
- 初期可以用桌牌、QR code、店員提醒顧客幫忙評論,甚至做內部獎勵。
- 長期要維持每月 50–100 則新評論,才能保持能見度。
你不是在和別人比菜,而是在比「誰更容易被看到」。
延伸閱讀:Oddle 為餐廳開發的工具「餐廳能見度健檢」協助餐廳確認目前網路曝光狀態
📸 社群聲量不是運氣,而是設計出來的
大多數餐廳覺得 Instagram 打卡或被網紅推薦是「運氣」。
但事實是——聲量是規劃出來的,不是等來的。
🔥 開店或新品 = 一次性的大火
- 打造必打卡的招牌餐點
- 鎖定目標客群(美食 KOL、上班族、家庭)
- 搭配限時優惠或故事,讓話題有「為什麼現在要去」的理由
👉 可以辦試吃或預覽場,找媒體、美食 KOL,讓他們先幫你造勢。
👉 如果預算夠,專業 PR 值得投資,因為只有一次機會能把話題點燃。
🔥 長期經營 = 慢火續燒
- 固定和 10–20 位小型 KOL 保持互動
- 每週邀請 1–2 位,不需要大活動,用小而精準的接觸
- 主動轉發、互動,讓「別人幫你發」成為常態
餐廳 IG 的關鍵不是你自己發多少,而是有多少人幫你發。
2. 老闆自己要看的數據
顧客進來後,POS 給你的只是「成績單」。
但真正聰明的經營者,會把數據當成「作戰指南」。
🕐 高峰時間 ≠ 真正的最佳化
有餐廳覺得午餐很忙,但一拆開數據發現:70% 訂單都集中在 12:30–1:00。
這不是需求多,而是塞車。
👉 解法:推出「12 點前點餐送飲料」,結果人潮被分散,營收還多了 20%。
重點不是硬撐高峰,而是學會引導需求。
🔁 新客 vs 回客比例
事實:9 成顧客不會再回來。
不是因為食物不好吃,而是因為你沒給他回來的理由。
👉 做法:
- 第一次就要讓顧客吃到「必點招牌菜」
- 當場給回流誘因(收據上、SMS、或電子郵件)
- 7 天內再次提醒,抓住記憶快淡卻還有印象的時間點
忠誠度不是等來的,是設計出來的。
🧾 菜單設計會誤導你
暢銷菜真的最好銷售嗎?還是放在左上角的菜總是賣最好?
👉 菜單其實是顧客行為的設計圖:
- 用框線、ICON 把重點菜色凸顯
- 定期測試位置,觀察銷售變化
- 搭配顧客評論與員工回饋一起分析
🤔 直覺 vs 數據
你覺得牛肉麵是招牌,但數據顯示,午間套餐銷量是它的 5 倍。
👉 每週做「直覺檢查」:
- 熱銷前三名、最差三名
- 顧客回購比例
- Google 評論的數量和內容
直覺很重要,但數據能幫你修正盲點。
結語:報表只能告訴你過去,數據會引導你未來
大多數餐廳只看營收,真正會成長的餐廳,關注的是顧客的行為。
問自己:
- 我的高峰能不能被拉長?
- 顧客多久會回流?
- 我是在追數字,還是在創造數字?
如果答不出來,這就是提醒你該行動的第一步。
Oddle 的角色,就是幫餐廳看懂這些數據,並轉化成具體行動。
因為當你能看懂銷售背後的故事,
你不只是追求成長,你是在創造成長。
Jonathan Lim
Oddle 創辦人暨執行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