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餐廳來說,為什麼「客單價」其實不是最重要的?
深入解析為什麼「客單價」不是衡量顧客價值的唯一指標,帶你了解真正影響餐廳獲利的關鍵——
親愛的餐廳老闆們:
對多數餐廳老闆來說,有一個數字最容易被放大關注,就是—— 客人平均花多少錢。
這能理解,因為這個數字容易追、看起來具體,也讓人覺得「數字越高越有價值」。
但我要提出一個反思:
高消費,不等於高價值。
讓我來說說為什麼。
客單價,終究有個天花板
一個人一餐能吃多少,其實是有限的。
不管是 $200 的午餐還是 $800 的晚餐,消費金額會受限於食量、場合與你菜單的定價。
我常常遇到餐廳老闆很自信地跟我說:
「我們客單大概 $350~400 吧!」
「看場地啦,有些店可以到 $600!」
問題來了:
既然我們大概都知道客人會花多少,
為什麼還這麼執著去找「高消費顧客」當作高價值象徵?
這其實是自我矛盾的。
比起客人是花 $380 還是 $420,更重要的是:
他們有沒有回來第二次、第三次,甚至第十次?
但很多餐廳卻一直追求那種「一次買很多」的客人,而忽略了那些默默常回來的熟客—— 真正為你創造穩定獲利的,是他們。
所以,觀念該換了。
真正的營收公式:不是一次吃多少,而是吃幾次
如果要重新定義「顧客終身價值(CLTV)」,可以這樣看:
CLTV = 活躍顧客人數 × 每次消費金額 × 回訪次數
這三個指標裡,「回訪次數」才是最有潛力的關鍵。
因為客單價會受限,但只要客人滿意,他可以一直回來。
我們從數據裡看到什麼?
最近我們分析了使用 Oddle Terminal 系統的餐廳資料,重點放在顧客第一次消費後多久會回來。
圖表呈現一個典型的遞減曲線:
- 大多數會回來的顧客,會在14 天內就回訪。
- 超過這個時間,回訪機率大幅下降。
但有個有趣的發現:
每隔 7 天,就會有一波明顯的回訪高峰。
這告訴我們兩件事:
- 時間點要抓準:想讓顧客回來,得趁熱推。
- 習慣更重要:人是有固定作息的動物。
一個真實案例
去年底,我請我以前的高中老師吃午餐,帶他去 Jalan Besar 的 Abundance。他很喜歡那裡的牛肉麵,吃完後他說:
「我下星期四應該會再來一次。」
我問他為什麼是星期四?
他回答:「那天我沒課,午餐時間比較自由。」
他沒有用折扣碼,也不需要優惠券。
他需要的是一個固定的節奏——而這間餐廳剛好符合了他的生活安排。
聰明的餐廳不只是在提供「回來的理由」,而是想辦法融入客人的生活。
聰明餐廳怎麼做?
在 Oddle,我們正是幫餐廳把這些流程系統化。
透過我們的 會員系統,我們幫助餐廳做到:
- 在關鍵時點自動提醒(像是第 7 天、第 35 天)
- 給出讓人想回來的理由:溫馨提醒、專屬優惠、或是剛剛好的一句話
這不是在亂發 EDM,不是一直打折。
是透過「被記得」這件事,穩定建立你的品牌存在感。
因為一個回來 5 次、每次花 $300 的顧客,遠比一個只來一次、花 $1200 的客人更有價值。
該重新思考「顧客忠誠度」了
很多餐廳還是認為:「熟客這種東西,靠緣分啦!」
但真正做得好的店都知道——忠誠度是設計出來的。
許多老闆習慣憑記憶和直覺去判斷誰是熟客,
但人的記憶有偏誤,容易記得最近來的、或印象特別的。
這時候,數據就變得很重要。
它可以告訴你:
- 誰快要流失了
- 誰準備要回來了
- 你該在什麼時間點、用什麼方式把他們找回來
但前提是——你有紀錄全貌。
很多餐廳只記得付款的人,但一桌客人不只一個人。
這樣的記錄方式會漏掉很多潛在熟客,甚至品牌推廣者。
在 Oddle,我們相信忠誠從「被看見」開始。
所以我們的系統設計就是為了抓到整桌的顧客,不是只有結帳那個人。
直覺會騙人,但數字不會。
當你有完整的顧客資料,就能真正做到:
用數據驅動、重複可複製的營收成長。
如果你只看「花了多少」,你可能錯過了:
- 多久前來過(Recency)
- 多久會再來(Frequency)
- 還有那些,可能會定義你餐廳未來的關係。
想知道你的餐廳目前的「回訪率、來店頻率、顧客留存」表現如何?
歡迎預約一次免費顧問會談,我們會直接用你的資料告訴你答案,
並教你怎麼把這些數據轉成可行的策略。
👉 預約免費諮詢
—
Jonathan Lim
Oddle 創辦人暨執行長